柳智宇同伴回应质疑:天才用佛学做实事没什么可惜,自己因出家被称逃避结婚生子压力
心逸背着书包,走在9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里。
除了那身僧袍,他和这座大学里每一个普通的学生一样,学习、考试、参加社团活动。
2013年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专业毕业后,他进入一家北京国企从事金融保险行业,工作稳定,薪资不愁吃穿,还拿到了北京户口。在外人眼里,他是”别人家的孩子”,在大城市有了一席之地。
工作一年后,他辞去了工作,到了一家寺庙出家。五年后,他回到国内。
他注意到了柳智宇在共公众号上发布的招募启事,成了最早一批参与”菩提之友”心理学项目的人。在这儿,他们干预过要自杀的人,甚至与”树洞救援团”合作过。
后来,他又来到美国继续读博深造。他说,”出家人”的身份并没有随着他离开寺庙而消失,因为修行是一辈子的。
旁人不解、困惑,他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:”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我也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做有意义的事。”

心逸在打扫寺院。图/受访者提供
【1】佛系心理服务
“他现在做这个事情,影响了很多人,怎么能说这个事情对社会的贡献就比不上走学术道路的贡献呢?”心逸评价”北大数学天才”柳智宇。
最初,心逸看到柳智宇的公众号上发布了”菩提之友”项目的招募–旨在培养既有佛教情怀,又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助人者。
第一期招募时,心逸就报了名,成了最早一批参与的人。

柳智宇微博发布心逸参与公益心理服务活动的报道。 图源网络
在柳智宇个人公众号”追寻生命的足迹”中,有专门的心理相关分区。他还借助这个平台做起”佛系心理服务”,在2019年6-12月佛系心理服务统计数据中,服务来访者419名,其中新增来访者248名。有日常开导来访者的栏目,也有专门的自杀干预栏目。
在”佛系心理服务”中,有专门的咨询师与疏导师。2019年6-12月的半年间,共有25名咨询师参与,咨询次数343次;23名疏导师参与,心理疏导322次。
在心逸看来,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不同。心理疏导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参悟的道理,来帮助更多的人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问题,帮人迈过难过的坎儿。
心逸也参与了不少心理疏导,甚至阻止了至少两三个有自杀念头的人。
他们曾与名为”树洞救援团”的心理救援服务平台合作。网络上,常见有自杀倾向者发”我有想死的念头”,”我在计划去死”等言论,”树洞救援团”利用信息技术,帮助义工对此类人群发送关怀信息,试图与他们取得联系。但是,回应寥寥,十条信息里面只有两三个人回是常态,还有时,信息发过去的时候,发帖者已经过世了。
联系不上人,情况又很紧急,心逸不得不借助报警的方式来达成”挽救”的目的,当定位到发帖人的IP地址后,联系辖区内的民警想办法。